开栏的话: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不仅体现在钢铁长城的巍峨壮丽上,更渗透在每一个公民的日常坚守中。从即日起,本报推出“生活中的国防话题”专栏,带您从生活视角感知国防脉搏,于细微处读懂家国情怀。国防连着你我他,安全维系千万家。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份“家门口的国防课”,在柴米油盐中培育尚武精神,于岗位奉献里厚植报国情怀,携手构筑新时代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一位离开部队15年,在公安战线工作15年,并多次立功受奖、在本领域赫赫有名的业务骨干,毅然脱下警服,再次穿上“军装”担任基层武装部长,投身国防建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他担任大英县卓筒镇武装部长两年来,当好服役官兵“娘家人”、国防动员组织者、抢险救灾冲锋员。全镇27名服役官兵受到表彰奖励,其中2人荣立二等功、2人荣立三等功。他还带领民兵成功参与处置自然灾害、突发事件10余起,所在镇被遂宁市人民政府、遂宁市军分区表彰为“全市征兵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这是大英县军地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这位同志的经历以及取得的优异成绩,既客观展示了大英县委、政府和县人武部让心系国防的人有位有为的成果,其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做法值得称道;也充分说明,只有把基层武装部这个“神经末梢”建强,国防建设这条“毛细血管”才能血脉充盈,进而让国防事业通衢顺畅、充满活力。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我们的国家由弱到强,打败一个又一个敌人,靠的就是全民皆兵、团结一心,共筑钢铁长城。而乡镇(街道)专武干部,是连接军地、贯通基层的关键纽带,他们既是国防动员的“一线指挥员”,也是应急应战的“前沿哨兵”。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他们构筑了国家和国防安全的根基。
然而,受和平麻痹思想影响,曾有一段时间,许多人片面认为“现在仗打不起来,专武干部可要可不要”。有的地方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专武工作当成软指标;有的地方领导对专武工作“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次要”;有的甚至直接把专武干部当成穿制服的“城管”,随意调配使用;还有的专武干部主业不突出,被安排身兼数职,本职工作反倒成了兼职。
专武干部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工作认识狭隘化,将武装工作简化为征兵、整组等阶段性任务,忽视国防动员、应急处突等常态化职能,缺乏对岗位的系统性认知;二是专业素养不过硬,部分人对民兵整组、军事训练等基础业务不熟悉,甚至存在“兵味不浓”“不会干武装工作”的现象;三是身份认同有偏差,穿上“军装”却还把自己当老百姓,个别同志把武装工作当成“副业”;四是学习精神欠缺,知不足却不学、知难而怯学的情况较为普遍。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仍在加剧,战火和战争的风险依然存在。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始终保持专武干部队伍建设“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战略定力,紧抓不放。
要进一步树牢全民国防意识,深化对基层武装工作的认识,毫不动摇地夯实专武干部这个基石。要优化队伍结构,激活强军兴武的“源头活水”,解决好年龄老化、专业断层、兼职过多等问题,确保专武干部队伍生机勃勃、后继有人。要强化能力淬炼,提高动员指挥等专业素养,提升应急应战能力,锻造能战善谋的“行家里手”。要完善制度保障,构建长效发展的“四梁八柱”,建立军地双重管理制度,明确专武干部职责清单,推行述职评议机制,解决好专武干部的“后顾之忧”,努力形成专武干部“爱武装、钻武装、精武装”的良好局面。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今年是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之年,在这个万物勃发的时节,只争朝夕、不负春光是最好的选择。让我们真抓实干,把专武干部这个托举强国强军伟业的坚实支点打造得更加坚固,像坚不可摧的“钢钉”牢牢铆在巍峨长城之上。
总策划:何 阳
统 筹:赵丕聪 邓小兵
文 稿:吕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