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木船,见证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发布时间: 2025/04/24 09:53:01
来源: 学习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在江苏省泰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珍藏着一艘小小的木船。这是从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镇渔民周德宏的家中征集而来,原本是周德宏的祖辈捕鱼用船,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木帆船长约13米,中宽约2米,帆高约8米,吨位约18吨。渡江战役时,就是这艘木船,冒着枪林弹雨,将30多名解放军战士送过了长江。目前,该船的船桨、船帆、缆绳全都保存完好,但战火与时光早已在船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斑驳痕迹。这艘小小的木船,见证了广大人民群众无畏支前和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早在淮海战役结束前,中共中央就开始谋划渡江作战。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作为统筹解决淮海战役指挥和后勤保障的领导机构。1949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提出:“平津、淮海、太原、大同诸役以后,几个大的野战军必须休整至少两个月,完成渡江南进的诸项准备工作。然后,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2月9日,总前委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针对国民党军江防布局和地形情况,初步确定了渡江作战的方案。

2月11日,毛泽东又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决定“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同年,3月22日,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前方机关和三野司令部由徐州进驻到蚌埠东南的孙家圩子村。随后,总前委召开了渡江作战会议,邓小平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指出:“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战局的发展均将发生于我有利之变化,并有可能演成敌人全部混乱的局面。”根据《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分为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其中东突击集团由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第10兵团及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组成,由粟裕、张震指挥,从三江营(扬中以北)至张黄港(靖江以东)段渡江。

渡江战役即将打响,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在多次派人实地勘察后,最终选择泰州白马庙乡作为渡江战役东线指挥部所在地。随着渡江日期的临近,有关渡江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少船只等水上运输工具。苏北沿江的船只原本不少,但国民党部队为阻止解放军大军渡江,提前将长江北岸沿线的船只全部强拖到南岸,或者就地毁坏。加之,当时解放军没有海军机构,无法名正言顺地接管起义投诚的国民党海军,舰船也只能全都停靠在长江沿线。

为了解决渡江所需的船只问题,泰州的百姓倾其所有筹集过江载具,有些老百姓把床板、门板,乃至攒了一辈子的“棺材板”都捐了出来;很多渔民将渔船改装成作战船只,将棉被打湿裹在船的周围,用泥土砌在船舱内侧,防止敌人子弹击穿船体。同时,泰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不仅渔业发达,造船业也很兴旺,泰州的渔行村有近千人从事造船工作,造船技术远近闻名。渡江战役前夕,渔行人民无所畏惧,男女老少齐上阵,自发地日夜赶工,为解放军大军渡江建造大量木船。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此时渡江战役一触即发。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晚,东、西两突击集团分别从镇江、江阴间和贵池、湖口间渡江,于4月22日胜利突破国民党军队近千里的江防阵地。

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周德宏父亲支前的这艘木船经多次修缮后,一直被周家用作捕鱼,并有效保护,直至被政府征集。如今,展馆中的这艘木船仍然可见周身布满枪孔弹眼,随处可见木塞堵眼的痕迹,记录着当年渡江支前老百姓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舍生忘死支援解放大军渡江的壮烈场景。据统计,在渡江战役期间,泰州专区输送子弟兵4万多名,筹运粮食2400多万斤,草料8200多万斤,动员民力近59万人,征调、制造船只11000多艘……而这艘木船就是渡江战役在泰州大地上的缩影。曾在泰州指挥渡江战役东线作战的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生前回忆:没有老百姓的支援,你有什么办法?所以百万雄师渡长江,是老百姓把我们送过去的,没有他们的支援,我们过不去。

精彩推荐

更多>>